核心提示:
  水仙花是中國十大傳統名花之一,也是福建省省花、漳州市市花。漳州水仙花色美香郁、素雅娟麗,向來有“凌波仙子”的美譽。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,花卉市場日益多元繁榮,在與國內外花種的競爭中,漳州水仙花步履維艱。如何保護髮展好水仙花這一特色產業,已成為當下漳州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課題。政府、花農、花協正攜起手來,把水仙花帶上現代農業發展之路。
  困局
  花球身價不如洋蔥
  16日,漳州水仙花展在香港維多利亞公園謝幕。在參展的水仙花雕刻作品中,龍海市九湖鎮花農蔡阿煌選送的5件作品脫穎而出。然而,面對香港市民饒有興緻的問詢,這位漳州水仙花雕界元老卻高興不起來。
  “花球賣得不好,雕得再好有啥用?賣花不如賣菜呢!”蔡阿煌說。近些年來,在他的記憶中,單粒水仙花球最低賣至0.15元,比洋蔥還低。今春,水仙花行情看漲,但無論花農還是花商,對花價似乎都沒有絕對的掌控權,任由花價隨市場波動。
  誠然,錯並不在於花雕技藝。蔡阿煌每年雕刻水仙花球2000多個,這在全國每年近2000萬粒的產量中只不過是鳳毛麟角。“有雕的,沒雕的,賣價還是差一大截。”蔡阿煌說,水仙花賣的就是技術活兒,這可跟洋蔥不一樣。可是,受花雕技藝傳男不傳女、傳里不傳外等傳統觀念的影響,水仙花種植一直局限於“一家一戶兩三畝”的小而散狀態。成不了規模,想賣個好價自然不易。
  “‘賣藝為生’的花農,技藝水平也參差不齊,加上市場對花雕藝術認知不夠,賣價沒有標準可衡量。”漳州市水仙花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張益強說,雕藝傳承亟須放在一個活躍的大平臺上,實現交流、融匯和創新,並加大營銷宣傳力度,提高市場對花雕技藝的認知水平。
  尷尬的花價,還因為水仙花的成熟期長。“兩年育苗,一年育種球。每畝收成時看起來有上萬元收入,成本卻占去一半。不像種菜,同樣一塊地,一年可以收成好幾季。價好價壞,在地里已經見分曉了。”張益強認為,在水仙花的不同生產季以及雕刻等環節,應當細化分工。要實現花價穩定上揚,就要在突破小農經濟模式上下功夫。
  “目前,水仙花產業組織化程度低,生產經營主體仍以個體花農為主,尚未實現向專業化、標準化、規模化和集約化生產經營轉變,缺乏龍頭帶動。銷售渠道單一,銷售模式傳統,花農自己外出銷售占60%以上,花商上門收購僅占25%。”張益強說,漳州水仙花出口,由於現有的種球處理及貯存方法局限,產品在檢疫方面很難達到歐美的檢疫標準,常常遭遇綠色壁壘。
  作為全國水仙花的主產區,受花價影響,漳州市近年來水仙花種植面積和產量不斷下滑。2013年種植面積約4800畝,比上年縮減約750畝;生產花球1800萬粒,同比減少300萬粒左右。同時,畝均收入也呈現下滑趨勢。
  探路
  合作社協會齊上陣
  花季剛過,九湖鎮的百葉水仙花合作社種苗園裡,一片蔥綠。走進園中,偶爾還可見到零星綻放的水仙。
  “你看,這是‘百葉’品種,它的花期比普通水仙長一倍,香氣也更濃郁。”張益強捧出一盆花球說,百葉水仙是合作社致力推廣的新品種。然而,在合作社成立之前,單戶花農沒有這樣的推廣意識和實力。
  原來,漳州水仙花品種主要是“金盞銀台”,花農過去只根據個體大小選
  種播種,像“百葉”這樣的名貴品種由於種球個頭小,不被註意,出現品質下降、品種老化和產量低迷之勢。目前,百葉水仙產量還不到水仙花總產量的4.3%,瀕臨滅絕。現在,百葉水仙花合作社將這一品種單列培育,在產銷量上有所回暖。
  “水仙花賣難,原因之一是種植期長、花期短。在銷售季節,產品扎堆,供過於求。現在,我們在合作社平臺上,成立水仙花研究所,致力溫控研究,已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花期。蔬菜可反季節種植,花也可做到。”張益強說。
  現代企業制度,也正導入這家合作社。張益強以公司會員入社,成為理事長。他說,合作社也要與時俱進地創新技術、管理、營銷。百葉水仙花合作社正逐步解決以往合作社“形合神不合”、停滯在傳統農業產銷模式等問題。
  為實現真正的合作,百葉水仙花合作社整合花農技術,培育研發團隊,推廣優質新品種,初步具備了企業功能。
  “不僅整合技術,我們還整合花農的各種資源,如土地等生產要素。通過土地流轉,一部分會員可以規模種植;一部分會員脫離土地,致力研發、營銷等業務。”張益強說,通過要素整合,合作社還可專設種苗基地、營銷機構等,推動產業分工,適應市場需求。
  面對產品無標準、無序競爭等局面,漳州市水仙花協會也動起來了。“我們組織花農赴臺灣、香港或東南亞交流,一方面推廣產品,一方面學習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。”會長張文江說,協會正逐步完善功能,在政策對接、品種研究、電子商務、深加工等方面組織專業隊伍,合理協調市場配給比例。目前,協會會員單位已增至430個。
  破題
  搭上現代農業快車
  漫步在九湖鎮水仙花基地,田園風光盡收眼底。這裡鋪設了1.3公里長的觀光棧道,沿途建有休息亭、景觀拱橋、觀光長廊、瞭望塔等設施。可以想見,若在花季,不僅游客可以賞花海,客商還可以實地查看後下訂單。這裡,已被列為漳州市重點建設的郊野公園之一。
  農業基地如何成了郊野公園?“觀光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方向之一,宜農、宜景,一舉兩得。當然,花農們還希望在此基礎上建設水仙花公園、水仙花博物館,讓漳州水仙花這張名片打得更加響亮。”張益強說。
  “漳州水仙花產業要轉型升級,必須走現代農業的路子。”2月份,就水仙花產業發展,漳州、龍海開展了專題調研,在九湖鎮收集了26項上百條意見和建議。九湖鎮黨委書記蘇明河說,花農對水仙花保護和發展的願望十分迫切,而實際上他們對現代農業的概念並非十分清晰。
  產業升級正當時。漳州市開始對這一牽繫數千花農的產業展開規劃。其中一條主線,就是推動水仙花產業破題升級。此舉,成為當地民生工程、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的大手筆。
  “向現代農業轉型,就要突破小農經濟,實現規模化。”蘇明河告訴記者,漳州市從保護入手,已劃定3000畝土地作為水仙花核心保護基地。眼下,國土等部門已啟動相關規劃制訂工作。
  保護了基地,還要保護周邊生態。“圓山腳下,由於地熱資源與九龍江西溪氣候交融,才孕育了漳州水仙花。市裡已經啟動了生態恢復工程,開展水利改造、土壤改良、環境改善。”蘇明河說。
  在生產經營模式上,漳州市開始有意識地鼓勵花農,遵循市場規律,推廣“公司+基地+農戶”的模式。在這個春光明媚的季節,無論是漳州花農還是花商,似乎都感覺到水仙花產業的春天正款款走來。  (原標題:“凌波仙子”的現代守望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i53pivkz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